中午同事想點一杯咖啡,研究了各種優惠方案。
最后只花了6塊錢就買到了。
天才。
最近因《贅婿》大火的郭麒麟,被稱為最摳門的富二代,日常生活也節儉到了極致。
他在北京一直是租房子住,裝修撿漏不已,只有一張沙發,一個茶幾,一張凳子,一張床。
那些租房時帶不走的東西,他都是買最便宜的:水龍頭、洗澡的花灑、刷廁所的刷子......
像垃圾袋之類的東西,他是根本不會買的,一般用的都是超市買東西送的購物袋。
干爹于謙過50歲生日,郭麒麟把摳門的本性發揮的淋漓盡致。
他給于謙寫了一封信:“送煙,怕您咳嗽;送酒,怕您喝完上頭;送卷發棒吧,我又不是很了解。
想來想去,還是給您寫封信吧,能抒發點真實情感,當然,最主要的還是省錢!”
于謙收到信時哭笑不得:好小子,摳門摳到干爹頭上來了。
不得不說,這屆年輕人摳的越來越明目張膽了。
目光所及,皆是羊毛。
一
很明顯,疫情雖然消退,但是身邊朋友,包括我自己,都開始主動重新規劃自己的財務支出了。
通過去年很長一段時間的居家隔離,大家似乎都思考清楚了到底什么是自己的生活必須,危機意識也都在增強。
存錢買基金也開始盛行。
摳門,變成了新冠疫情的一大后遺癥。
但是,存錢的難度不亞于減肥,畢竟錢的屬性,是流水。
關于存不下錢的原因,看到過各路回答。
比如:
買了衣服覺得沒褲子配,覺得沒鞋子配,覺得沒口紅配。
掃二維碼支付的數字,沒感覺。
心情好,需要吃頓好的慶祝一下,心情不好,需要吃頓大餐犒勞自己。
還不好,那得去旅個行療愈一下不是?
存錢之所以難,難在和消費主義的對抗。
你總會聽到:
“比你優秀的人,都在過著精致的生活;
人生在世,千萬不要委屈自己!
這誰扛得住啊。
結果當然是選擇買買買啦。
我記得《奇葩說》有過一個辯題;
年輕人到底該不該“精致窮”?
其中有句話讓我印象很深:
“你不是在為自己喜歡的東西買單,而是在為商家定義的精致買單。而我們應該有的自由,是自己定義精致的自由!
二
我的一個朋友在互聯網公司做運營,年薪20萬。
疫情期間不能出去浪。
反思人生,決定存錢買房。
結果存錢成癮,現在已經真的不想浪了。
一年時間存了15萬。
問了問。
她說:
從月光到存錢,其實更多是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轉變。
這一段時間,她一直在給生活做減法,從消費主義變成了極簡主義。
三
怎么做到的?
1)培養了一些不需要太花錢的興趣。
自己在家做飯。
種花、閱讀、跑步。
2)養成了記賬的習慣。
找一個用著順手的記賬APP,隔一段時間回看一下自己的消費。
發現很多是不必要的,后面就減少這類支出。
3)偶爾堅持不住了,提醒自己不是一個人。
比如去豆瓣上的這些摳摳組織里逛逛。
和摳摳子們多切磋,有助于調整心態。
4)關掉了花唄、白條、信用卡。
所有會讓自己產生沒花錢這種錯覺的東西。
5)只買資產,不買負債。
很多人分不清資產和負債的區別。
簡單來說:資產,就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里的東西;
負債,就是把錢從你口袋里取走的東西。
買包、買車、買首飾,都是買負債;
買理財、房產、黃金,屬于買資產。
朋友也把一部分工資通過定投基金的方式存了下來。
她說在這一年當中,也不自覺的減少了無效社交。
雖然離湊夠首付還遠著呢。
但是這種滿足,比消費帶來的短暫快樂,更有爽感。
其實,
她能存下錢,方法倒是其次。
主要靠的,還是足夠清醒。
所以同學們。
搞清楚了自己存錢的真正目的是什么。
很多沒必要的坑,也就不會跳了。
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:文豪金融。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和訊網立場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請自擔。
【免責聲明】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與和訊網無關。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、觀點判斷保持中立,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。
最新評論